首页 > 专题专栏 > 统计知识

中国古代的统计思想——代表人物篇

发布日期:2019-04-04 15:32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报   浏览击量:

中国古代统计思想体现在统计组织、统计法规、统计活动、统计制度与方法以及各种学说、观点、言论等多个方面。前四个方面已在之前的书摘中有所阐述,在这里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对其在学说、言论、著作及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统计思想进行简介。
管仲——重视国情国力调查。管仲是春秋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他重视调查统计,强调掌握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性。记述他思想的《管子》一书,提出了估量国势国情的许多统计思想,比欧洲16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国势论”著作要早2300多年。一是“计数”。他提出了计数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二是拟定了极其详细的国情调查提纲,《管子·问》记载相关问题69项,都是有关基本国情国力的调查项目。三是在治国时,采取了统计分类的方法,将百姓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四是对人口、土地、财政税收、物价管理、社会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广泛应用综合指标分析,除了使用总量指标,还多次使用相对数和平均数估算。

李悝——利用估算分析进行施政决策。李悝是战国初期政治家。他在魏国实行改革,利用统计分析作决策,行“尽地力之数”和“平籴法”。他对600万亩土地进行估算分析,如“治田勤谨”,每亩可增产粮食3斗,共可增产180万石。据此提出对土地实行多种经营,以增加农产量。为实行平籴法,他运用复合分组法,对不同年景的粮价进行分析研究,规划国家粮食收购和发售,以平抑粮价。他还习惯于一些类似国民收入的估算工作。通过调查当时最典型的农民五口之家的收入和消费,计算个人所得。他在这项家计核算中,先以实物为计量单位,算出“收、支、余”三项的数量,然后通过价格将实物换算成货币,仔细分析,得出“农夫常困”的结论。他的家计调查开创中国典型调查先河。

商鞅——强调“审数”与调查研究。商鞅是战国中期政治家、思想家,他在管仲“明法审数”的基础上,突出论述了“审数”的重要性。《商君书》中提出,“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故万乘失数而不危,臣主失数而不乱者,未之有也”。他还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特别提出了“强国知十三数”,并将人口数字作为富国强兵的根本数据。

司马迁——提出统计表编制理论。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史记》中编制了10张统计表,提出了编制统计表的理论。他创制的统计表,是对中国及世界统计的一大贡献,比欧洲表式学派的丹麦历史学家安杰生在1741年出版的《文明国家一览表》,要早1800余年。

皇甫谧——系统整理人口统计数字。皇甫谧是西晋医学家、史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整理了从大禹定九州至三国时期各个重要年份的人口统计数字。他的整理成果存于其编撰的《帝王世纪》,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许多重要典籍人口数字的来源。

刘晏——重视并发展商情调查。刘晏是唐朝经济改革家、理财家。他是中国历史上重视而又实际进行商情调查的第一人。为了充分掌握各地商情动态,他在各道设置巡院官,以优厚的酬劳招募专人采集物价,及时报送,相当于在全国建立了一张商情报告网。因为他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各地的商情动态,不仅使朝廷因此获利,同时也便于采取措施稳定全国物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